圖為4萬噸級貨輪“浙海161”順利靠泊鹽城港濱海港區中電投煤炭碼頭卸船泊位卸煤。 通訊員 陳其龍 記者 孫海鵬 攝
市委七屆六次全會指出,開放沿海,就是要充分發揮鹽城對外開放的沿海區位優勢。鹽城在全省“1+3”重點功能區布局中,既有江淮生態經濟區,也有沿海經濟帶,但發展的最大空間和潛力在沿海。要以開放元素激活沿海動能,將“空間大”的資源稟賦變成“發展強”的現實優勢,努力把鹽城沿海建設成為聚集高端要素、參與高端競爭的開放引領區,打造東部沿海發展質量高、活力強的藍色經濟增長極。
推動全面開放,打造江蘇沿海開放高地,中韓(鹽城)產業園是一個重要窗口。截至目前,中韓(鹽城)產業園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已從前期的創建階段轉入建設階段。產城融合核心區已落戶韓資企業165家,累計注冊韓資實際到賬17.2億美元,累計對韓進出口98億美元。
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韓資工業園區管理辦主任瞿斌介紹,中韓(鹽城)產業園將聚焦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產業,推動與韓國大企業合作取得新突破。加快復制推廣上海等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推動中韓自貿協定相關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落地。以中韓(鹽城)產業園為平臺,打響開放合作品牌,進一步拓展對港臺、日美歐等國家和地區合作。園區將優化發展路徑和發展方式,以質量的提升對沖速度的放緩,不做產業梯度轉移的“跟隨者”,堅持做創新接力的“探路者”,在新一輪發展“風口”上搶占制高點。
全會提出,大力推進沿海開放發展,充分發揮港口岸線等資源優勢,科學布局重點產業基地。加快推進濱海新區建設,突破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推動“一港四區”聯動發展,圍繞港口的定位分工,發揮各自特色優勢,加快港城、港產和集疏運體系建設,重點實施淮河入海水道航道工程等項目,努力打造高層次、高水平的海河聯運網絡。
近年來,鹽城港緊扣“特色產業港”和“區域物流港”的發展定位,以港口為龍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不斷拓展港口功能,港口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帶動力明顯提升。目前鹽城港規劃岸線128.24千米,建成一類開放口岸2個,臨時開放口岸2個,建成生產泊位93個,其中萬噸級以上21個,貨物通過能力突破1億噸。今年1至7月,全港貨物吞吐量達5486.21萬噸,同比增長9.4%。
鹽城港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薛俊說,貫徹全會精神,鹽城港要加快沿海開放節奏,加快濱海港區一類開放口岸的通關配套設施建設,爭取明年上半年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驗收,加快鹽城港的擴大開放,推進響水和射陽港區兩個臨時開放口岸“轉正”,爭取在“十三五”期間,鹽城港“一港四區”正式對外開放全覆蓋,將全市沿海建成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大豐港作為沿海開放型港區,距離上海港僅200多海里,正積極打造上海港的衛星港。江蘇海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陶瑩介紹,大豐港通過自購、租賃方式投入三艘集裝箱船舶加密上海內支航線,正在與有關航運公司洽談加密韓國方向的航線。與上港集團在大豐港的集裝箱板塊融合性深度合作項目正在積極推進。港口在已封關運行的B型保稅區基礎上,開展大宗農產品進口深加工、期貨交割、保稅物流等方面進行大膽嘗試,今年底有望建成22.5萬噸的倉儲庫容。同時投資興建環保型木材除害項目、配備國際先進設備,增加木材進口資源國多個品種,加大對外開放合作力度。大豐港將進一步放大開放效應,把港口做成港產聯動的綜合體,通過航線引領,努力在開放之路上走得更遠。
地處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結合部的濱海港,在建和建成的3.5至10萬噸級碼頭泊位達7個。濱海港經濟開發區落地項目總投資達545億元,已完成投資達275.9億元。濱海港經濟開發區副主任趙鳳剛說,濱海港將繼續加快開放步伐,推動國家電投海上風電等一批重特大項目生根開花。目前,總投資17億元的國家電投濱海北海上風電H1項目已累計發電5.1億度;H2項目于今年6月底成功實現并網,為國家電網源源不斷地輸送清潔能源。接下來將依托濱海港深水良港和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提升港口綜合能級,完善載體功能配套;深化與國家電投、中海油等五大央企開放合作,加快打造以“煤、電、氣、油”為基礎能源的國家級綜合能源基地;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轉移,爭取引進一批龍頭型、基地型產業項目。
|